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内生发展动力,根据《2025年天津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津农委计财〔2025〕33号)要求,结合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聚焦经济薄弱村发展短板,以提升带头人政策领悟力、产业运营力、创新创业力和乡村治理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优的高素质农民,为推动经济薄弱村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助力天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取得新成效。
二、培育任务
面向全市经济薄弱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产业骨干等,择优遴选150名学员,分3期开展集中培训。聚焦经济薄弱村振兴发展实际需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重点设置产业融合、集体经济、数字农业、乡村治理等课程模块,全面提升学员政策运用、产业运营、创新管理和服务乡村的能力,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村域产业发展模式。
三、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期:2025年11月10日至11月15日(共6天)
第二期:2025年11月17日至11月22日(共6天)
第三期:2025年11月24日至11月29日(共6天)
培训主场地设在天津农学院蓟州校区(蓟州区五百户镇青池一村东侧),配套安排市内乡村振兴示范点、产业园区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四、组织实施
(一)招生对象
由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组织推荐,重点面向经济薄弱村中政治素质好、带动意愿强、有一定产业基础或发展潜力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二)培训内容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三类,共计50学时。
(1)综合素质5.17学时:开学第一课(2学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学时)+线上(1.17学时)
(2)专业技能36学时:实践教学22学时,市内2.5天;
课堂教学14学时,线下课2天
(3)能力拓展8.83学时:线上(4.83学时)+交流观摩2学时+破冰团建2学时
(三)培育模式
采取“线下集中授课+实地实操训练+线上资源拓展”相结合的融合培育模式,强化教学互动、案例研讨与跟踪指导,依托“云上智农”平台实现全过程学习管理与服务支持。
五、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5年10月):完善实施方案,落实师资、场地、实践点及教学资源,完成学员遴选与编班;
(二)实施阶段(2025年11月):分三期开展集中培训,组织政策学习、技能实训、案例研讨与观摩交流;
(三)跟踪服务阶段(2025年11-12月):开展不少于2次学员回访与实地指导,推动培训成果转化落地;
(四)总结阶段(2025年12月):全面开展培训评估、档案整理与绩效总结,形成年度培训报告。
六、预期成效
(一)学员能力提升:100%学员通过考核,系统掌握产业融合、政策应用及经营管理技能;
(二)产业实效转化:形成一批经济薄弱村产业提升方案,推动项目对接与资源引进;
(三)带动效应增强:多数学员成为村内产业发展的核心带头人,有效促进农户增收与集体经济增长;
(四)建立人才档案:纳入天津市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人才库,提供持续赋能服务。
七、创新点
(一)强化政治引领,突出政策传导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培训全程,设置“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与落实路径”专题,增强学员政治判断力、政策执行力与发展引领力。
(二)聚焦薄弱环节,推动精准赋能
围绕经济薄弱村资源禀赋与产业短板,开展“一村一策”案例教学与实操训练,强化本土产业方案设计与资源对接能力。
(三)搭建对接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积极链接电商平台、优秀企业及金融机构等资源,组织开展“学员路演”,推动培训成果向实践转化,实现“学有所用、设想落地、实效可见”。
(四)构建长效机制,强化跟踪服务
依托“云上智农”平台及专家服务团,建立“训后回访+实地指导+资源持续导入”服务机制,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村、辐射一片”。
八、资金使用
项目资金来源于市级财政培育专项资金,严格按《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管理办法》执行,总预算42.5万元,主要用于住宿费、餐费、交通费、师资费、实践教学点费用、线上资源开发及跟踪服务等,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效益。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天津农学院具体实施的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推进;
(二)严格教学管理:制定教学计划、学员管理及安全预案,实行班主任全程跟班制度;
(三)优化师资配置:组建高校专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导师及乡土人才结合的师资团队;
(四)强化监督评估:建立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开展学员满意度及实效性评价;
(五)注重长效服务:畅通学员沟通渠道,持续提供政策、技术和市场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