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佳
“一个人人生的意义,是要在劳动中实现的;一个人心中的梦想,也是靠劳动实现的。劳动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单纯身体上的劳动,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正如王校长课上所讲,我们需要在真正的劳动中,体会辛苦,体味付出。”前不久,天津市实验中学部分师生、家长代表走进天津农学院,共同见证天津农学院和天津市实验中学合力构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共同体签约仪式,并聆听了天津农学院校长王延文讲授的一堂有关“劳动之美”的特殊思政课。课后,实验中学高一(1)班学生王炳琦感慨地说。
王延文首先向第一次走进农学院的师生介绍了农学院的劳动教育传统。他说:“有一句话很准确地描绘了农学院老师的形象,‘拿上讲义就到教室上课,卷起裤腿就到田里干活’。我校蓟州校区毗邻于桥水库,依丘陵而建,拥有60余种果木,200余种中草药;位于西青区大柳滩的西校区,建有智能温室、水产养殖基地等,能够满足学生们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的需要,这里也是未来同学们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听着王校长的介绍,实验中学的学生们都心生向往。
王延文接着向学生们解读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并通过“娱乐选秀节目批量造星”“‘流量小生’一夜暴富”“网络红人靠打赏日进斗金”等学生熟悉的生动案例阐释了对劳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从小就能把《锄禾》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但再多的学习与研究而获得的理解,都不如我们到田间地头真正干一小时农活儿来得深刻。”王延文用浅显的语言讲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现实中,同学们青春年少,年轻人都爱美,很多人总嫌自己胖,节食饿着或吃减肥药,倒不如经常参加劳动,既省钱还能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体力。”“一个热爱劳动的男生,平时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和社会服务,充满阳刚之气;而一个喜欢居家宅着的男生,出门怕风吹日晒、干活怕出力流汗。你们想成为哪样的人呢?”
听过了王校长的讲授,学生们迫切希望在实践中完成这一堂特殊劳动思政课的学习。随后,他们前往农学院西校区劳动教育基地,完成另一半的实践教学。
在大棚里,学生们四人一组分到铁铲、铁耙,合作翻一块地,他们需要用铁锹翻起一块块泥土,再把大土块用铁耙碾碎。还没一会儿,大家便感到胳膊酸痛,铁铲铲不起土,铁耙也压不碎硬块了。高二(2)班学生党舒怡说:“我们坚持着将那块地翻完,才明白农活的艰辛,才知‘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短短二十分钟,还在大棚之中,天气凉爽,就已让人感到脱力,很难想象农民在酷暑严寒下日复一日劳动的辛苦。正是这些劳动者将双脚踏实立于厚土之上,用辛勤双手开创祖国繁荣富强,才有了在学堂中衣食无忧的学子书声朗朗。”
学生们还走进无土栽培大棚,听农学院的专家讲解无土栽培的知识原理,认真观察每一株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在水产培育温室,学生们边参观边听教师讲解有关“清道夫”、草金鱼、锦鲤的知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学生们还观察到了各种中草药,了解它们的功效,并采集了各类草药的种子,亲身体验了香包制作,真切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据悉,该共同体是本市召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启动大会后首个建立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共同体。近年来,天津农学院积极发挥农业高校特色和优势,借助农业与劳动教育的天然联系,大力开展学农劳动教育,开发学农劳动教育课程,来自天津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天津中学等校的中小学生走进农学院,参与田间操作、体验无土栽培、现场制作植物标本,在“百草园”识别中草药,参加观摩农具操作、采摘果蔬、工艺插花等活动。
同时,农学院秉持“一次学农,影响一生”的教育理念,根据中小学生特点,构建相应的学农课程,做到接生活、接地气、接课本,按照农事季节,与农事、农时紧密结合,实行“项目化”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入“工位”操作方式,以岗位轮动操作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个人、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的任务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王延文表示,要将学农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新契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地位”“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到学农劳动教育中。希望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在劳动中得到升华、知识技能在劳动中得到补充、身体素质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同学关系在劳动中得到加强,使劳动育人开花结果。